磯崎村又名「加路蘭」,

據說為海浪帶動岸邊的礫石滾動的聲音,

便以此稱之為Kaluluan,日本人見此地

有海岸山脈圍繞的美麗海灣,

讚美此地如寶座。

 

磯崎村是豐濱鄉最北端的村落,也是台11線最晚對外開通的路段,因為北有蕃薯寮,南有親不知子斷崖成為兩端的阻礙,村落族人多得靠由舊部落翻越海岸山脈抵達鳳林鎮的山興部落,才能進行交易、就學與就診,直至民國50年左右才有沿著台11線往北和往南的通道。

 

磯崎村短短的10公里長的範圍,由北而南分為四個聚落:芭崎部落、磯崎部落、龜庵部落以及高山部落,族群風貌多元令人驚艷,有閩南人、客家人、榮民第二代、太魯閣族、阿美族、葛瑪蘭族和布農族,以及較多人數的撒奇萊雅族族群。

 

葛瑪蘭族、撒奇萊雅族自1878年發生了加禮宛事件後,倖存的族人一部分隱入鄰近阿美族部落躲藏、一部分往南逃逸,由花蓮市國福里一帶徒步向南,沿著溪谷、海岸至現在的海水浴場南側靠山龜庵部落一帶落腳定居。磯崎部落的阿美族人可追溯到1920-1925年,從光復鄉太巴塱以及鳳林鎮山興一帶,翻越海岸山脈,遷移到磯崎國小後方山麓地帶居住,台11線海岸公路開通後,才逐漸從山麓下的舊部落遷移到較靠海岸的公路旁居住。而磯崎村高山部落的布農族,原居在萬榮鄉馬遠部落,打獵時翻越海岸山脈來到磯崎村,發現此地的土壤肥沃、獵物豐盛,且未有開墾過的痕跡,馬遠部落族人因此以家族為單位舉家遷徙至此。

 

磯崎部落族群多元,部落間的祭典以兼容並蓄的樣貌呈現,五月的海祭和固定每年八月第三週舉行的年祭,是磯崎村最盛大的事情。

分享文章